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報告提出,堅持以文潤城塑造“三城三都”品牌,建設城市音樂坊、東郊記憶等音樂產業聚集區,讓天府文化走向世界。
“東郊記憶”被寫入成都黨代會報告,助力塑造“三城三都”品牌。
到2025年
基本建成世界旅游名城
基本建成國際音樂之都
……
5月20日
《成都市“十四五”旅游名城和音樂之都建設規劃》
重磅發布
“東郊記憶”被寫進規劃部署
助推成都打造國際音樂之都
其中,《成都市“十四五”音樂之都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國際音樂之都,并以建成全國一流的音樂創作生產地、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音樂演藝聚集地、具有國際吸引力的高品質音樂生活消費地為核心支撐。到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現代音樂產業領軍城市和以音樂演藝為核心影響力的國際音樂之都。
《規劃》對我市音樂之都建設進行了科學謀劃,描繪出藍圖。
“十三五”期間
成都音樂事業和音樂產業蓬勃發展
“十三五”時期,城市音樂氛圍日益濃厚,音樂生活空間快速拓展。
截至2020年,建成成都城市音樂廳、四川大劇院、露天音樂公園等室內外大中型演藝場所37個,音樂主題酒吧等小型場所突破1000個,全市各類專業演藝場館達60個,座位數突破40000座。
打造出了東郊記憶·成都國際時尚產業園、成都音樂坊、梵木創藝區、少城視井等音樂園區和洛帶、白鹿、街子、安仁、平樂等音樂元素濃厚的古鎮。
國家音樂產業成都基地——東郊記憶
國家音樂產業成都基地——東郊記憶,是繼北京、上海、廣州之后的國家第四個音樂產業基地,是“十三五”成都音樂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資源。
“十四五”新部署
成都音樂產業迎重大發展機遇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的實施,成都市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和以“三城三都”為支撐的世界文化名城,推動5G、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加快構建各類音樂新平臺新場景新業態,成都音樂事業和產業發展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規劃》為東郊記憶片區和園區未來五年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1、優化音樂產業布局推動聚集發展
從空間格局上看,《規劃》提出落實市委市政府“三個做優做強”“四大結構調整”決策部署,依托中心城區、城市新區、郊區新城等區域產業發展基礎及音樂產業項目分布和聚集性,不斷優化城市音樂產業空間布局,構建“兩核驅動、五片協同、多點競發”的發展格局。
其中,“五片協同”中指出,在東郊記憶等區域打造現場音樂聚集片區;“多點競發”中指出,通過精細化東郊記憶藝術區音樂產業細分領域,推進建設音樂產業集聚區,實現多點協同發展。
《規劃》 節選
五片協同:
現場音樂聚集片區。依托成華東郊記憶、龍泉梵木創藝區和蔚然花海等區域,鼓勵拓展提升現有音樂演藝場所,形成數量眾多、條件優越的現場演出聚落;支持融合音樂展覽、音樂創業孵化、音樂創作、音樂體驗等功能,形成集“音樂制作一藝人經紀一演出活動一作品版權”于一體的現場音樂聚集片區。
多點競發:
推進建設音樂產業集聚區。融入文旅產業建圈強鏈,加快涉及音樂產業功能的產業集聚區建設,精準細化東郊記憶藝術區音樂產業細分領域,促進音樂產業規?;?、集群式、互動型發展。加強完美文創公園音樂演藝功能,建設以影視音樂為產業主軸的生態文創園區。以聚集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的音樂產業要素為動力不斷完善音樂產業集聚區功能,推動音樂產業集聚區與文旅產業集聚區、影視產業集聚區、動漫產業集聚區的融合發展,打造音樂產業與文創、旅游、人工智能等關聯企業發展集群,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產業發展格局。
2、推進音樂設施建設打造發展載體
從發展載體上看,《規則》提出高標準打造音樂演藝城市地標,建設富有特色的高水平音樂展演空間,打造集創作、表演、錄制、發行、消費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國際音樂產業園,讓城市充滿音樂律動和藝術品味。
其中,推進園區載體建設中指出,做強東郊記憶·成都國際時尚產業園等音樂園區,引領發展音樂產業集聚區;建立健全東郊記憶.成都國際時尚產業園音樂全產業鏈,豐富音樂產業內容。
東郊記憶演藝中心
《規劃》 節選
推進園區載體建設:
做強東郊記憶·成都國際時尚產業園、成都音樂坊、青羊少城視井文創產業園、梵木創藝區等音樂園區,整合產業要素集聚,融合產業功能及生活配套,引領發展音樂產業集聚區。加快建立健全東郊記憶.成都國際時尚產業園音樂全產業鏈,通過大力引進、開發、舉辦各類兼具品牌性和影響力的文化活動,以社區化運營模式引導“知名音樂工作室、音樂小微企業、原創音樂人、音樂開發者”等入駐和孵化,豐富音樂產業內容。
接下來,東郊記憶將全力構建成都國家音樂產業基地東郊記憶音產聚集區,針對音樂產業聚集打造音樂+科技跨界數字藝術國際展館、元宇宙超級音樂現場、熱歌版權基地、音產共性技術平臺錄音棚聚落、中國兒童音樂劇基地等,積極助力成都打造國際音樂之都。
- End -
來源:天府文創云